帐号: 密码:
站内搜索: 订阅资讯
万民商业网—(wanminsyw.cn)来万民,知天下,论世事,长知识,看美图,发信息,乐逍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邮箱登陆 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健康资讯 >> 阅读文章

雷雨天如何保护人身安全

2011-08-26 12:32:33 来源:万民商业网 浏览:3100

    近段时间,我省大部分地区进入多雨季节,且伴雷电。许多人认为雷雨天躲在室内便不会遭受雷击,其实不然。雷击主要在两种环境下发生:一是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沿各种导体(电线、电话线)进入建筑物,导致建筑物内人员伤亡;二是人们置身于建筑物以外,雷电直接或间接击中人体而导致人员伤亡。笔者通过对多年所搜集的雷击事例进行分析,归纳出了人身预防雷击的基本原则,概括为“室内三不要”、“室外七不宜”和“一个抢救”。

一、在雷雨天气条件下,当你处在具有良好的防直击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做到“三不宜”:

1.不要开敞门窗。关闭门窗可以预防侧击雷和球雷的侵入。球雷一般沿建筑物的烟囱、窗户、门等进入室内,在室内运动数秒钟逸出或引起爆炸。1995年5月,某村一张姓村民一家四口正在睡觉,一球雷沿窗户进入室内,接着发生爆炸,导致房子起火,一对儿女和妻子遭雷击不幸身亡。

2.不要使用淋浴和触摸金属管道。这主要因为万一建筑物发生直击雷时,巨大的电流有可能通过水流或管道使淋浴者或触摸者遭雷击。另外,多数家庭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未采取合理的防雷措施,雷雨天淋浴极易遭雷击。

3.不要靠近建筑物的外墙和电气设备以及打电话。这是由于建筑物的防直击雷设施保护的是建筑物,却不能防止沿室外引入建筑物内的金属导体、电线电缆、电话线等侵入的其他形式的雷击危害。当建筑物或其附近落雷时,由于雷电电磁脉冲而引起的感应过电压波便会沿金属管道、电话线、照明电线或户外电视天线的引入线入室,并沿水管等金属管道或电气线路入地。当人体靠近或触碰以上物体时,便会遭到雷击。除非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在雷雨天使用电话,在农村旷野中的住户更应注意。

二、在雷雨天气条件下,当你处在建筑物外面时,应做到“七不宜”:

1.不宜进入临时性的棚屋、岗亭等无防雷设施的低矮建筑物内。由于这些低矮的建筑物一般都没有防雷设施,且大都处于旷野中,遭受雷击的概率也就特别高。因此,当雷暴即将来临,最好躲避的地方就是汽车内,因为可以把车体看成一个屏蔽的等电位体。

2.不宜躲在大树底下避雨。雷电对停留在树下的人们的危害,主要有三种形式:当人体与树干或枝叶接触时,强大的雷电流流经树干入地时产生的高电压可以把人击倒;其次是人虽未与大树接触,但雷电流流往大树时产生的高电位足以通过空气对人体放电而造成伤害;再就是人虽未与大树接触,也距大树有一定距离,但由于站立在大树底下,当强大的雷电流通过大树流入地下向四周扩散时,会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电压,从而因人体两腿之间存在着电压差而造成伤害。可见,当雷雨来临时,躲进大树底下是很危险的。如果你万不得已需要在大树底下停留,则必须与树身和枝叶保持3米以上的距离,并且尽可能双脚并拢蹲下。

3.不宜在旷野高举雨伞、铁锹、钓鱼竿、高尔夫球棍、旗杆、羽毛球拍等物体。在旷野地带,人体本身就已经是一定范围内的突出物,容易成为雷击的目标,如果再高举雨伞等物体,则使人体的有效高度增加,使雷击具有更明确的选择性。在雷雨天,当你处在旷野时,应将这些物体拄在地上。

4.不宜在水面或水陆交界处作业,如钓鱼、划船、游泳等。这是因为,一方面,水的导电率比较高,较地面其他物体更易吸引雷电;另一方面,水陆交界处是土壤电阻与水电阻的交汇处,形成一个电阻率变化较大的界面,闪电先导容易趋向这些地方。2005年7月,三位钓鱼发烧友在济南卧虎山水库边垂钓,一个雷下来两人遭雷击受伤。

5.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2004年3月9日下午,在新加坡新麒足球俱乐部踢球的我国吉林籍球员江涛在雷雨天户外比赛中遭雷击而身亡。作为开放运动场空旷平坦,雷雨伴随大风容易长驱直入与足球场地面快速摩擦产生静电,而吹拂而来的上空云层往往带有大量电荷,云层和地面球场构成一个巨大的电容器,电容器内的电荷相互感应和传递,一触即发,大大增加雷击的概率。

6.不宜停留在建筑物的顶上。因为当雷云逼近建筑物时,便对建筑物某一点发生放电,若此时人在建筑物顶部停留,正迎合了雷云选择雷击通道的需要,从而诱发雷击。

7.不宜打手机。尽管手机是否容易引雷尚无定论,但是在户外尽量避免拨打手机,这是因为手机本身就是一部金属导体,对雷电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三、雷击人体的抢救方法:

当有人不幸遭到雷击时,最要紧的是就地迅速组织抢救,同时通知急救中心派医生协助救治。通常采取的方法是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法。大量的雷击抢救实践证明,在雷击使人致死这一现象中,有一部分呈死亡状态的人还未真正死亡,这是因为雷电击中人体的雷电流虽然幅值很大,但由于流经人体的时间只有毫秒级以下,加之雷电流的高次谐波丰富,往往会产生“集肤效应”而流经皮肤表面,甚至在皮外闪络短路,减少了内脏损坏。即使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也往往是一种暂时现象,通常称为雷击假死。辨别的方法是观察受害者的身体是否出现紫蓝色斑纹,若未出现,说明还未真正死亡,应迅速就地抢救。若抢救及时正确,还是可以复生的。值得注意的是,对雷击假死的人员进行抢救,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切不可半途而废。

(本文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作者:马红松)
上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10-02-21 16:49:35
2009-10-20 10:44:37
2009-10-18 11:27:19
2011-07-18 12:29:48
2011-07-14 13:13:59
2011-07-13 12:41:51
2009-10-18 11:10:42
2010-01-22 18:46:56

热点排行

查看:5139
查看:3535
查看:3416
查看:3327
查看:3282
查看:3269
查看:3268
查看:3208
查看:3203
查看:3191
查看:3191
查看:3100
查看:3083
查看:3054
查看:3016
查看:3015
查看:2998
查看:2938
查看:2839
查看:2760
查看:2726
查看:2720
查看:2692
查看:2690
查看:2676
查看:2638
查看:2621
查看:2598
查看:2565
查看:2537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免责声明及用户隐私制度 | 联系方式 | 鲁ICP备09074644号
联系邮箱:spzn_net@126.com,wanminw@126.com 在线QQ:852523998/332084348
Copyright 2009-2024, 版权所有 www.wanminw.com/wanminsyw/.
Powered by Ok3w 4.7 ASP+ACC to Html.
请使用IE8.0、360安全浏览器5.0正式版、firefox 10.0以上版本或Google Chrome浏览器进行浏览,分辨率设为1024X768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