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原文寥寥40字,讲出千年不朽一个大道理:“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翻译成白话是一段小故事,说正在种田的宋人捡到一只触树桩而死的兔子,便放下农活守候在树桩边,等待再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再没有兔子来撞树桩了,他白等了,于是他成了整个宋国谈话的笑柄。
在《后汉书·张衡传》中,张衡对封他的官职“积年不徙”,并未到任,他讲了很长一段话讲他的道理,其中有这样一句“世易俗异,事执舛殊,不能通其变,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剑,守株而伺兔也。”他说世道变了风俗改了,不思变通,仍用旧思维老办法,这等同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这段话是这个典故的通行用法,即嘲讽那些不看时势变化只想坐以待成“趋偶为幸”,不努力而得到意外收获的人。
中国是农耕社会,身体不劳作不得食。当今世情世道变了,人们获得成果的办法不只劳作一途,被喻为人类出版史上第三畅销书的《人性的弱点》,说这本书的12种功用的第一点就是,使你脱离心理的旧辙,给你新思想、新眼光、新志向。“守株待兔”式的思维形式未必那么被人嘲笑,“兔”应该视为已到手的成果,正像唐代诗人罗隐在《自贻》说的:“纵无显效亦藏拙,若有所成甘守株。”
新世纪是让许多人坐不住站不住的浮躁年代,大家都在做“得陇望蜀”急慌慌向前“推进”的事,有谁能安心坐在“株”下“待兔”呢?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实习生到饭店实习,完成他的工作之余,他记录每天宴会后桌上的剩菜,三个月学习期满他将每天的“剩菜记录”并观察访谈结果交给总经理,总经理看后作出决定,聘他为大堂经理。这是实习工作带给他的意外收获(兔),但他依然守住这个“株”,继续他的这项工作。其实研究剩菜就是淘汰改良“剩菜”增加“新菜”的过程,饭店火了,他的第二只“兔”又撞来了,他荣升为总经理。
在德国在瑞士在日本,人所学的某个专业某项技术,80%以上的人不跳槽,从一而终,他们都在守,都在坚守,他们曾经“捡”到过兔子,但他们甘心情愿“若有所成甘守株”,所以许多人终生从事某项工作,既不得陇望蜀,也不这山望着那山高。虽然“兔笑株旁守,蛙怜井底藏”,但想一想,作为常人凡人,能像蛙般在井底自得其乐自给自足,能像宋人天天定时定点安心守株守望也属难得。当下,不缺少见风使舵赶浪弄潮之人,因为这样跳来跳去的“智者”多如过江之鲫。兔年之际,唯愿守定自家之“株”,平心静气踏踏实实工作,倘如此,便如宋代名臣范仲淹《临川羡鱼赋》所讲:“亦犹射雉之子,即亡矢以胡为?待兔之人,非设置(音居,捉兔子的网)而奚可?”就是说,想逮到雉鸡么?要把箭射出去;想得到兔子么?等待的同时要设置网置。如此,守株待兔就不是空空的等待,而是扎实稳健的进取了。
由此,兔年您守株待兔吗?